茶叶机械化采摘能解决采茶劳动力短缺、茶叶采摘不及时的问题,近年来科学家们根据茶园的地形地貌特点,进行了单人采茶机、自走式采茶机、乘坐式采茶机的改造和研制,茶叶采摘机械向智能化、自动化方向发展。
影响机械采摘效果的因素很多,但茶树树冠形状与留养程度是影响机采效果最主要的因素之一,而修剪方式决定了茶树树冠形状与留养程度。
本文以茶树品种茗丰为试验材料,对机采茶园进行不同茶树树冠形状与留养程度修剪处理(处理A:平形修剪,留叶1~2叶;处理B:平形修剪,留叶4~5叶;处理C:弧形修剪,留叶4~5叶),研究了不同修剪方式对春季茶树发芽密度、百芽质量、鲜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,以便筛选出适宜机采的树冠培养技术。
结论抢先看~
从机采产量数据与机采效果来看以处理B(平形修剪,留叶4~5叶)最好,结合品质分析以处理C(弧形修剪,留叶4~5叶)较好,生产中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修剪方式。
弧形茶园蓬面修剪需要两个人配合进行,丘陵茶区部分梯田茶园茶行较窄,不适合开展双人修剪作业,而单人修剪作业受此影响较小,因此,可采用单人平行修剪机于封园前进行留叶4~5叶修剪处理,来年春茶产量较好。
01不同修剪处理对发芽密度和百芽质量的影响
不同修剪处理的茶树冠面新梢萌发情况存在差异,发芽密度以处理B(平形修剪,留叶4~5叶)最大,处理C(弧形修剪,留叶4~5叶)次之,处理A最小(平形修剪,留叶1~2叶)。
百芽质量以处理C最大,处理A次之,处理B最小。
不同修剪方式对发芽密度与百芽质量的影响
02不同修剪处理对茶树冠面新梢生长的影响
不同修剪方式对茶树冠面新梢生长影响显著,单芽长度以处理C(弧形修剪,留叶4~5叶)最长,处理B(平形修剪,留叶4~5叶)次之,处理A(平形修剪,留叶1~2叶)最短。
不同叶位间的节间长度除单芽至1叶间的节间长度外,以处理C最长,处理B次之,处理A最短,处理C较处理A差异显著或极显著。这可能是由于处理A发芽较晚,这一时期气温较高,茶树代谢速率加快,新梢形成驻芽的时间较前期短,新梢持嫩性减弱,造成芽叶长度下降。
不同修剪方式对茶树冠面新梢生长的影响
03不同修剪处理对产量及芽叶组成的影响
不同修剪处理每667m2的手采鲜叶产量为58.48~65.37kg,其中以处理C最高(弧形修剪,留叶4~5叶),为65.37kg;其次为处理B(平形修剪,留叶4~5叶),62.20kg;处理A(平形修剪,留叶1~2叶)的产量最低,只有58.48kg。
不同修剪处理的芽叶组成中,处理A一芽二叶占10.46%,一芽三叶占50.24%,一芽四叶占37.50%。
处理B一芽二叶占4.57%,一芽三叶占44.66%,一芽四叶占49.07%。
处理C一芽二叶占13.66%,一芽三叶占51.31%,一芽四叶占31.64%。
处理A、C以一芽三叶占比最大,处理B以一芽四叶占比最大,说明处理B要比其他两个处理发芽更早。
不同修剪方式对芽叶组成的影响
04不同修剪处理对鲜叶产量及完整率的影响
不同修剪处理的机采产量以处理B(平形修剪,留叶4~5叶)最高,各处理差异不显著。
采用单人电动采茶机对不同处理的茶树蓬面进行采摘,机采鲜叶的标准芽叶比例和完整率以处理B最高,分别为46.60%和85.61%,处理C(弧形修剪,留叶4~5叶)的标准芽叶比例和完整率分别为45.06%和82.71%,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。
不同修剪方式对产量(左)与芽叶完整率的影响
05不同修剪处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
不同修剪处理对茶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有较大影响。
处理B(弧形修剪,留叶4~5叶)、处理C(弧形修剪,留叶4~5叶)的水浸出物含量较高。
处理A(平形修剪,留叶1~2叶)、C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。
处理B的茶多酚、咖啡碱含量较高,显著高于处理A。
不同修剪方式对茶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
06小结
修剪方式对茶园蓬面发芽密度存在影响,以处理B(弧形修剪,留叶4~5叶)较高,百芽质量以处理C(弧形修剪,留叶4~5叶)较高。
单芽及不同叶位间的节间长度以处理A(平形修剪,留叶1~2叶)较短,处理C显著或极显著长于处理A。
3个处理间手采产量以处理A最低,这是由于处理A修剪最重,来年茶芽萌动时间较晚。处理A、C芽叶组成以一芽三叶为主,处理B以一芽四叶为主,表明处理B较其他处理发芽早。
机采产量以处理B最高,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。
机采鲜叶标准芽叶比例和完整率以处理B最高,处理C次之。
不同处理一芽二叶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,以处理C的水浸出物、氨基酸含量最高,品质较好。
从机采产量数据与机采效果来看以处理B最好,结合品质分析以处理C较好,生产中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修剪方式。
本文节选自《中国茶叶》2024年第12期,P54-58,《不同修剪方式对春季茶树生长与机采效果的影响》,作者:向芬,刘红艳,戴翠婷,涂洪强,李维*。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。